求名詞解釋:百科全書
百科全書
百科全書是對人類過去積累的全部知識或某一類知識的書面摘要。
“百科全書”通常是指一大套書。這個詞在西方最早出自希臘語εγκκλιο(拉丁字母:enkyklios)和παιδεα(paideia)。 “enkyklios”意為“循環(huán)的,周期性,平常的”,而“paideia”則指“教育”。含義是“普通教育,從字面上說就是一個想接受通才教育的人所應該學習的藝術和科學知識”。在抄錄過程中謬傳為新拉丁語詞 “encyclopaedia”,隨后又進入英語,最先記載于1531年。在新拉丁語中該詞被選中作為一本覆蓋各科知識的參考著作的書名。在英國最早見于 1644年。
據(jù)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是永樂大典。
《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定義為:“概要介紹人類一切門類知識或某一門類知識的工具書。供查檢所需知識和事實資料之用。但也具有擴大讀者知識視野、幫助系統(tǒng)求知的作用。它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時代科學文化發(fā)展的標志。”
《簡明社會科學辭典》定義為“按辭典形式編排,系統(tǒng)概述人類各個方面或某一方面知識的大型工具書。分綜合性與專業(yè)性兩類。綜合性百科全書收集各知識領域的名詞、熟語、地名、事件、人物、著作等等,無所不包,是知識的寶庫。但不收錄詞語,故不同于語文辭典。”
百科全書可以是綜合性的,包含所有領域的相關內容(例如,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就是一部著名的綜合性百科全書)。也可以是專科的百科全書(例如醫(yī)學或哲學百科全書)。也有一些從某種特定文化或國家觀點來討論廣泛議題的百科全書,例如蘇聯(lián)大百科全書。
歷史
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曾編寫過全面講述當時學問的講義,被西方奉為“百科全書之父”,中國漢朝初年的《爾雅》,是中國百科全書性質著作的淵源。
中國古代的類書是一種百科全書式的資料匯編。也有學者認為中國明朝的《永樂大典》是最早的接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百科全書。
中國的百科全書是20世紀初由西方引進的書體。民國時的著名學者李煜瀛是最早進行西方百科全書研究,將這一書體介紹到中國并產生廣泛影響的。關于百科全書的名稱,他在《世界學典書例答問》中說:“四十年前煜首譯‘encyclopedia’為‘百科類典’,后中國因受《四庫全書》命名的影響,改譯為‘百科全書’。近二世紀專科的encyclopedia出版頗多,在中文有‘中國文學百科全書’等。文學本百科中之一科,固然其中亦可析為多科,然于一科之名下,復系以‘百科’二字,終覺不甚妥當。且‘全書’二字,在中文易與‘四庫全書’之叢書式的全書相混,不足表示其為另一書體,故煜后又改譯為‘學典’。 ‘學典’,即拉丁文‘encyclopedia’(英法文略同),有‘所講的學術環(huán)繞在內’之意。后凡包括一切學術在內一呈顯知識世界且多系按辭典次序排列的書,每用此詞以構成其書名,于是此詞成為書體之一種。”
早期的百科全書作品
狄德羅等人的《百科全書》百科全書型的作品在人類歷史上并不少見,但直到16世紀的西方,才開始出現(xiàn)“百科全書”這個名詞。最早將“百科全書”用于書名的,是德國人斯卡利斯(Paul Scalich)。
古代的許多作家(像亞里士多德等)都曾經(jīng)試圖全面地記錄人類的所有知識。但是,約翰·哈里斯才認為是第一個創(chuàng)立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百科全書。《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最早時卻十分樸素:從1768年到1771年只出版了三卷。恐怕最著名的早期百科全書要數(shù)法國的《百科全書,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由達蘭貝爾和狄德羅編寫,并于1772年完成,共28卷,71, 818條條目,2,885張插圖。
體例
在古代,類似百科全書的著作可以由一個人全部編輯完成。但是到了現(xiàn)代,由于知識大爆炸,一個人或幾個人已經(jīng)不可能完成一部規(guī)模浩大的百科全書的編纂工作。這樣就需要制定體例,確定編纂的準則,以解決眾多編纂者之間的矛盾。(維基百科也有自己的編纂準則,請參看wikipedia:工具。)
百科全書的體例包括許多方面。包括條目名稱設計、條目編寫提綱、撰稿人書寫格式、配圖要求、外文書寫和翻譯規(guī)則、成書格式等。其中《蘇聯(lián)百科全書》是現(xiàn)有百科全書中體例最為詳盡的一部,其第三版的編寫體例周詳而細致,十分全面,總共折合漢字有20萬字上下。例如醫(yī)學大類下分疾病條目、病理學條目、治療方法條目、藥物類條目、藥劑類條目、醫(yī)療器械條目、療養(yǎng)地條目、醫(yī)療機械條目、醫(yī)學職業(yè)條目等。
百科全書與其他工具書的區(qū)別
百科全書不同于詞典等其他的工具書。詞典等是對詞語條目進行釋義,而百科全書是對條目作知識的介紹。因此百科全書比其他工具書使用更多的圖像來輔助知識的介紹。而且百科全書對條目的闡釋也比其他工具書詳細,經(jīng)常需要分成許多的小標題。
百科全書的種類
大百科全書(20卷以上)
小百科全書
百科詞典
綜合性百科全書:主要以非專業(yè)讀者為對象
專業(yè)性百科全書
編排方式
西方現(xiàn)代百科全書大多按字母順序編排。注重檢索功能的話,一般采用小條目的編纂思想。注重百科全書教育功能的則采用大條目的方式。修訂的方式有再版制、補卷制、出版年鑒和連續(xù)修訂制4種 。
百科全書中常見的一些編排方式:
字順編排
分類編排
大類編排,條目按字順編排
百科全書的條目
百科全書的條目包括標題、正文內容和圖表等。在百科全書的編纂中,條目的命名非常重要。好的命名應該便于檢索,有學者認為條目應該都是獨立的主題,應以方便讀者的檢索為準則。另外,條目的主題應該是客觀形成的,而不是人為擬定的。例如海灣戰(zhàn)爭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狗的神話”則是人為擬定的主題。
條目的命名應該清晰明確,不能含糊不清。例如新型武器,很難界定“新型”的劃分。
百科全書條目的選擇有一些共通性的原則:
獨立主體原則:主體應該是相對獨立的,就像我們去一個公司辦事,我們先想到的是公司的名稱、地址,而不是其中的某個部門。
客觀形成原則:這個主題應該是人們在了解,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客觀形成,為人所熟知,而不是人為擬定的。如創(chuàng)世神話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神話題材類型,但是狗的神話就是一個人為概括的主題。因此缺少公認的規(guī)范性和確定性。
單一主題原則:如時間和空間是兩個主題,應該分設。
準確性原則:條目的名稱應該準確的表明條目的主題
通用性原則:應該使用規(guī)范的或約定俗成的名稱
名詞性原則:條目名稱應該是名詞性的,靜止的。如“解放海南島”應該改成“海南島戰(zhàn)役”
簡要性原則:如使用唐詩,而不用唐代詩歌。
非研究原則:百科全書不是研究論文
非應用原則:百科全書不是為了指導具體的應用
(注:以上內容主要參考文獻2)
百科全書的分類結構以及不斷更新的特點使它非常適合在線或斷線的電腦格式。最近幾年,大多數(shù)主要的百科全書都已經(jīng)在不同程度上電子化。基于磁盤(特別是 CD-ROM)的出版物擁有攜帶方便、成本低廉的優(yōu)點。同時,電子百科全書還可以包含各種傳統(tǒng)媒體無法承載的多媒體格式,例如動畫、音像或視像。概念有關聯(lián)的文章之間的相互動態(tài)鏈接也是一個重要的優(yōu)勢。在線的百科全書則擁有動態(tài)的優(yōu)點:新的信息幾乎可以立即被呈現(xiàn),而不用等到下一次的出版。
參見: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目前,常見的網(wǎng)絡版百科全書有下列幾個
名稱 地址
英語
大英百科全書 dbk.com.cn/
中華百科全書 /
知識在線 /
中文維基百科 https://secure.wikimedia.org/wikipedia/zh/wiki
英文:encyclopedia
《百科全書》內容
百科全書是概要記述人類一切知識門類或某一知識門類的工具書。百科全書在規(guī)模和內容上均超過其他類型的工具書。百科全書的主要作用是供人們查檢必要的知識和事實資料,其完備性在于它幾乎包容了各種工具書的成分,囊括了各方面的知識。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大學”。百科全書是知識的總匯,是一切知識門類廣泛的概述性著作。是否有一部優(yōu)秀的綜合性的百科全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文化發(fā)展水平的標志之一。
擴展資料:
百科全書的分類:
1、綜合性書
綜合性百科全書選收各時代已有的各門類知識。前期多采取分類編排法,而分類體系則依編纂者而不同。
16~17世紀受詞典編纂法影響,出現(xiàn)按字母順序編排的百科全書,德國的《布羅克豪斯百科全書》和《大英百科全書》是綜合性百科全書兩種格局的代表,前者始終嚴守一種將知識整體分解為十分狹小的條目的體制;后者新版的「便捷參見索引」(簡編)也帶有某些布羅克豪斯型的因素,但全書以大條目的「詳編」為主體。
2、地區(qū)性書
國家與地區(qū)性百科全書出現(xiàn)於19世紀末,內容局限於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qū)的情況,如《南非百科全書》(1961),《澳大利亞百科全書》(1958),《新西蘭百科全書》(1966),《墨西哥百科全書》(1966 ),《阿根廷大百科全書》(1956~1964),《羅馬尼亞百科全書》(1938~1943),《波蘭百科全書》(1916~1920),《加拿大百科全書》(1957~1958)。
3、百科詞典
百科詞典于17~18世紀開始盛行,是介于傳統(tǒng)的百科全書與詞典之間的工具書,早期代表作是英國哈利斯的《技術詞典》(1704)。
此外,有些百科全書,如《大英百科全書》,以印刷和電子兩種版本發(fā)行,電子版本以光碟產品或網(wǎng)路服務方式出現(xiàn)。
百度百科-百科全書
百度百科是什么?
百度百科是百度公司推出的一部內容開放、自由的網(wǎng)絡百科全書平臺,其測試版于2006年4月20日上線,正式版在2008年4月21日發(fā)布,截至2014年11月收錄詞條數(shù)量已達1000萬個。
百度百科旨在創(chuàng)造一個涵蓋各領域知識的中文信息收集平臺。百度百科強調用戶的參與和奉獻精神,充分調動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的力量,匯聚上億用戶的頭腦智慧,積極進行交流和分享。同時,百度百科實現(xiàn)與百度搜索、百度知道的結合,從不同的層次上滿足用戶對信息的需求。
中文名:百度百科
外文名:Baidu baike
定位: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全書
上線時間:2006年4月20日
口號:讓人類平等地認知世界
公司:百度
核心用戶團隊:百科蝌蚪團
校園團隊:知識先鋒
分享
UGC時期
百度百科歷史首頁圖冊11張百度百科是百度在2006年4月20日推出第三個基于搜索平臺建立的社區(qū)類產品,這是繼百度貼吧、百度知道之后,百度再度深化其知識搜索體系。
2007年1月10日,百科首頁第一次改版。新增百科任務、百科之星、上周貢獻榜等欄目。
2007年4月2日,百科蝌蚪團正式成立,4月10日,百科蝌蚪團第一批成員出現(xiàn),4月26日蝌蚪團首頁上線。
百科詞條數(shù)增長情況圖冊2張2007年4月19日,詞條頁面改版,改良詞條頁面的行高和行寬,在詞條頁面的底部增加了漢英詞典解釋,改進歷史版本頁面;5月百科編輯詞條積分調整;6月開放分類檢索升級,歷史版本增加翻頁功能,百科優(yōu)質版本
2008年1月16日百度百科的第100萬個詞條誕生。
2008年4月21日,百度百科正式版上線,首頁增加優(yōu)質版本榜,優(yōu)質詞條欄目;8月28日,百科幫助頁更新,增加詞條編輯原則;9月18日,詞條瀏覽頁升級。
百度百科周年慶活動圖冊29張2009年9月15日,百度百科積分系統(tǒng)正式從百度知道中分離,擁有單獨的一套積分體系。2009年12月29日,百科分類管理員主頁上線。
2010年1月18日 百度百科登上百度首頁,此次調整也意味著百科業(yè)務在百度版圖中的地方上升。
點擊加載更多百科全書是哪本書
記錄人類過去積累一切知識門類或某一知識門類的工具書。
根據(jù)查詢百度百科得知,百科全書是記錄人類過去積累一切知識門類或某一知識門類的工具書,是一種大型參考書。百科全書在規(guī)模和內容上均超過其他類型的工具書。百科全書的主要作用是供人們查檢必要的知識和事實資料,其完備性在于它包容了各種工具書的成分,囊括了各方面的知識。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大學”。
房車源頭廠家 江經(jīng)理 優(yōu)惠熱線:15391696081